信息工程学院
国家统招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校训:海纳百川      经世致用

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实施“质量工程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6-01-23 浏览次数:2182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尽快建立国家、省和高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的要求制定我院实施“质量工程”规划方案。


“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包括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以及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在内的六个项目形成了“质量工程”的主体架构。教高【2007】2号文件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工作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6个方面20条具体要求,强调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使“质量工程”在“面”上整体推进。


我院是2007年3月30日省政府审批,教育部于同年4月20日同意备案的一所新建高等职业院校。2007年首届招生有8个专业,2008年将有16个专业招生。根据教高【2008】5号文件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自有毕业生起至有3届毕业生前必须参加一次人才培养评估。我院实施“质量工程”规划期为2008-2011年,总目标是以优良成绩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合格评估。


一、      质量工程的目标定位


(一)  学院的办学定位


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明确我院在“质量工程”规划期内的发展目标、类型、层次、办学形示及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


发展目标主要体现在办学水平和人才规格两个方面。学院定位为一流办学水


件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等方面。


1.  办学理念


学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方针,培养社会急需,具有较高的创新、创业精神,相应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素养的实用性专业人才。奉行“两求五坚持”的办学思路,即“以质量求生存,以和谐求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德为先,坚持人为为人,坚持以教导学,坚持以管促理”的办学思路。


2.  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主要是教学条件和相应的校园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发展期内应达到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和《高等评估方案》的有关指标。软件主要指管理与服务,要增强管理与服务的意识,提高管理与服务质量。


3.  人才培养质量


要改变唯知识质量观,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基本素质的养成。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在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和逐步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三个环节上下功夫。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要综合学科本位模式,能力本位模式(CBE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产学合作办学模式)及就业技能模块培训模式(MES模式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四种职业教育主要模式之优长,以MES模式为重点,构建以生产经营过程分析导向为主,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为一体的“双证融合”教学新模式,形成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养成的框架体系,培养具有较高可雇佣能力的专业人才,使毕业生成为能成功就业,成功转移职业乃至勇于创业的实用人才。


(二)  学院质量工程的目标定位


对新建高职院校来说。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基础建设工程;质量工程的目标就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通过”的目标。我院质量工程目标定位应强调全面性、全过程、全员性和奠基性。


全面性是指按《教学评估》从领导作用到社会评价7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及46个数据观测点的数据要求应当全面覆盖。全过程是指从招生策划、合法招生、入学教育到就业指导全过程的各种教育、教学环节均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并形成质量监控体系。全员性是指教、学、管三个方面。传统的教育观念主要是从教和管两方面考虑教学质量,把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受教育对象。新教育观念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从高考低端生源录取学生的高职院校来说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为重要。奠基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和管理要充分重视合法性、规范性、稳定性,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夯实基础。


为实现上述质量工程的目标定位应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结合起来,把建章立制和档案管理结合起来,把教学质量建设和以教风、学风及工作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校风建设结合起来。


二、      质量工程的主要项目


(一)  实施“质量工程”的发展战略


1.   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发展战略


转变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把握国内外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充分运用示范性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优质教学资源作为我院质量工程建设的起点,从巨人的肩膀上起步。


2.   以质量求生存的特色品牌发展战略


绿海职业学院特色品牌首先意味着办学具有全球意识(Global issue),奉行“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的策略方针。形成特色的基础在于精心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综合校内外有利资源转化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能力。


3.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建立抢占制高点的专业发展战略


重视核心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强化基础性教学平台建设,提高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转变的社会适应能力。


4.   坚持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校企合作发展战略


学院将以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肥西县为重点建立服务社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共建、双赢社会实践基地。


(二)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项目


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依据


(1)   Unesco《学会生存》报告指出的教育四大支柱,既“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其中“学会求知”即“学会学习”是新世纪人才“学会生存”的基础。


(2)   全面素质教育有多种分析、诠释方法。有人认为,一是身体层面的素质,简称体质;二是心理层面的素质,简称品质;三是社会文化层面的素质,简称素养。素养又可分为文化科学素养(求真)、思想道德素养(趋善)、审美艺术素养(爱美)及劳动从业素养(敬业)等方面。


(3)   Unesco人力资源规划专家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提出:“培养易于再培训的人才,以便适应总是变化着的世界”。


(4)   美国学者提出了21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提出了基本素养、创新思维、有效沟通及高产出四个方面22种能力。


(5)   美国学者的专著:《老板要你在大学里学的十件事》或十大技能,其中按重要性排序,前五位基本技能是:沟通技巧(口头与书面)、诚实与正直、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强烈的职业道德。


以上若干人才培养的新观念表明数字化新时代要加强通识知识、基础能力的培育和养成。


2.   重视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就是人才培养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创新,并将新思想、观念的选择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去。比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素质养成融为一体;显性知识的理解与隐性(缄默)知识的感悟相结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产学合作(工读结合)教育相融合等等。


再有,顶层设计思想观念要形成各自的系统,落到实处。比如: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根据党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紧紧围绕全民族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展开。这就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师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内容要转化为相应的教学体系和环节,落实在教学计划之中。


3.   建构专业人才培养的序次结构


按照以上重视基础,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基础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可将三年制高等职业实用人才培养形成三个序次:第一学年为商务人才通识性基础教育;第二年按专业大类或专业及专业群形成宽口径专业基础教育平台;第三年为专业教育、专门职业项目或跨科目的职业能力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


在建构专业人才培养序次结构中除正确处理基础通识性与专业职业性教学内容关系外,还要实事求是地处理校内教育和校外实践教育的关系。这两个关系的正确处理是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验解决的关键问题。


欧共体创设了一个“欧洲工程师”(Eur.Ing.)专业称号,提出了一个“FEANI”公式。即:


3U-1T+2E+1(U/T/E)


就是说,欧共体工科院校学生需要完成7年的工程师“总形成”(Total formation),并且达到16项素质要求,就可以注册“欧洲工程师”。其中至少完成3年大学工程教育(3U),至少接受一年有指导的工程训练(1T)以及在专业实践中至少有2年的初期工程经历,最后剩下的1年可以加到前面任何部分(1U/1T/1E)。


8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通识+专业”的思路也是可以参照借鉴的。


4.   课程设置体系的建构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学科知识本位取向,职业能力本位取向及专业可持续发展取向。从我院实际出发,在课程设置上是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过程之中。课程设置的基本取向为,“宽基础、活模块、强能力、多方向、人本位”。


(1)宽基础:是针对专业大类、相关专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学习能力养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宽基础”大体由四大类课程构成:社会人文类课程;工具类课程;通识能力培养类课程;专业群所需要基本专业素养类课程。


(2)活模块:是指以适应职业群需要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以专业或专业群技术能力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考核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能力的培养。


(3)强能力:是指各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出发点。


(4)多方向:是为就业服务的。三年学程的最后一年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确定专业方向。


(5)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个性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宽基础”、“活模块”、“强能力”、“多方向”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新时代精神,做人和做事并重的高素质应用性技术人才。


以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的总体思路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各专业(专业群)的具体改革、创新实验方案制订则需从各自的具体情况出发,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的创造,改革的侧重点等方面做出具体安排。在面上全面推进改革实验有助于提高全院人才培养质量。


(三)课程建设项目


1、转变传统课程观念,重视课程设计与开发


传统的课程概念是相对固定化的知识体系,称为Racecourse,即跑道。新课程概念认为课程是发展的、动态的,课程学习是建构的。因而就提出了课程设计与开发的问题。为此,要完成教育范型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学习时间为主轴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最终结果为宗旨。


从教育部教字【2003】1号文提出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到2007、2008年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其评审指标体系多次进行修改。课程设置被列为第一项一级指标,包括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两个二级指标。课程设计的主要观测点是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评审标准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2、当前我院课程建设的普遍要求是充分吸纳已有精品课程的成果


全院所有开设课程首先要学习消化2-3个不同版本的精品课程建设资料。尽可能选用精品课程教材。


3、在三年规划期内,每个专业选择2-3门核心课程,作为院级精品课程,通过申报、评审程序进行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等方面明确改革、建设目标、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


4、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建立院、系两级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


(四)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项目


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理论教学应与实验、实训、实习密切联系,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方案设计。


2、根据“教、学、做”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各专业(专业群)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课程设置相同的原则之一是“人本化”,要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此,实验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弹性,分为必修实验、选修试验、自行设计实验、综合性实验等不同部分。同一门实验教学课程对于不同的专业(专业群)开设的内容也应有所区别。据此,实验教学体系应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课程为主体(如计算机技术)的实验教学体系;一类是以专业(专业群)为主体(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实验教学体系。两类实验教学体系都具有相同的实验教学内容层次和结构。比如:必修、选修;基本实验、提高实验;验证实验、设计实验;单一实验、综合实验等。


3、实验教学建设目标和要求


实验教学课程是高等学校课程的一种类型,和理论教学一样具有自己的建设目标和要求。首先要明确某一实验教学课程在课程体系(特别是与理论课程教学的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明该门实验教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要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指导书、实验报告格式、实验考核要求等。


每门实验课程或每项实验建设都应提出建设计划任务书。其中包括实验项目建设目标、项目建设思路、项目建设内容、项目设备采购明细表,招标、采购、建设、安装调试、验收、建档,制订使用维护管理规章制度等。


实验课指导教师、实验员队伍培养是实验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总之,实验教学要纳入日常教学过程管理之中,形成规范性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4、我院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全院成立与教务处协同管理教学的实验、实训中心,统管全院的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初期建设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实验、实训室6间,有实验教学用机338台,外语语音实验室4间(224座)以及14套多媒体教学设备(1358座)。


专业实验室按专业群分为四类,即: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含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数字艺术实验室(含动漫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经贸实验室(含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实务实验室)及工商管理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一期工程正在建设,投资概算约250万元。


5、实训、实习条件建设


各基础及专业实验室同时承担各项专业技能实训及职业资格考证实训教学任务。比如,国家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各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考证培训任务。随着专业实训及职业资格考证工作的展开要大力培训职业培训师队伍(校内外结合)及考证培训点的申请建立。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进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及顶岗实习、项目实习的必备基本条件。广义的社会实践基地还应包括军训、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人文历史教育、艺术教育、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我院2008-2009年度教学条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聘请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


(五)师资队伍建设项目


1、师资队伍建设发展战略


建院初期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构想。一是依靠合肥地区丰富的高校师资,商务系统及电子信息产业行业具有实战经验的“双师型”专家队伍以及本校培训的专职教师队伍形成三结合的优质师资教学团队。


二是大力培养自有的精干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自有师资队伍培养采取“三双”发展方向和目标,即“双师型”、“双肩挑”、“双学科”的发展价值取向。教师既从事教学工作,又能担当适当的管理工作,教师既能从事主导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又具有向双学科、多学科、综合学科专业发展的潜能。


三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职业化人员基本素质培养来对待。进而作为从事某种特定专业人员来培养。从新手-成手-大师的发展阶段来培养。


2、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新建民办高校,包括师资在内人员流动较大,短期内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师资队伍。二是缺乏高层次、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不利于理论及实践课程面向生产实际的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三是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尚不够健全。目前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结构合理、新老结合的教学团队。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从数量上满足学院规模发展对师资的要求是比较容易做到的。2008年在校统招及非学历教育自行招收学生共计1786人,现有专兼职教师127人。师生比为1:15.67。


今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师资个人及教学团队的培养。大学教师职业应当和工程师、医师职业一样加强专业培训。在教师职业教育过程中有三大要素,即:“学术”要素或“学术性”,“师范”要素或“师范性”,“临床”要素或“实践性”。国内学者提出:当好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除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外,还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即:一是本学科的基本素质,二是高等教育学理论基本素质,三是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素质,四是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素质,五是教育立法或技术等基本素质。以上教师基本素质养成和提高有赖于制定和实施师资培养提高规划。


4、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体系


国内学者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标准;二是按专业划分的工程技术应用型和管理服务型标准;三是按职称体系划分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标准。


基本标准有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法定的教师资格并持有教师上岗证;二是拥有相应的专业技能;三是具备一定的技术应用实践经历或管理、服务经验。


第二是两类“双师型”标准;工程技术应用类专业“双师型”教师侧重于新原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及新设计方案等的掌握、运用与实践。管理服务类专业“双师型”教师侧重于管理服务知识、理念、意识的理解并更多的强调实战经验。


目前学校教师和现场教师在“双师型”要求上基本上是一强一弱的两支队伍。通过培养使两支队伍强化薄弱的方面的素质,逐步使两支队伍能互相取代,成为统一的具有双师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过渡,高职教师就双师素质要求进行培养,逐步形成高职教师应有的要求,这样的新队伍就可称为高职教师。“双师型”作为一个过渡形式而逐步推出历史舞台。


(六)学改工程项目


迄今为止,教学改革质量工程实质上是讲“教”的质量工程。而“学”的方面是作为“教”的“产品”、“结果”来衡量。“学改”问题至今尚未提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议事日程。这是“质量工程”的一项重大缺失。事实上大学生学习改革,学习学的研究和实践已有20多年历史,但至今尚未纳入教育管理部门的视野。


1、学改内涵


(1)学习理论(理念问题)


(2)学会学习(理想问题)


(3)学习改革(现实问题)


(4)学习方式(手段问题)


(5)学改的系统目标(目标问题)


学改的系统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各有三个层次的要求:


第一,在学习内容方面明确应知(知识)、应会(能力)、应有(品格或素养);


第二,在教的方面要做到教知(知识)、教会(能力)、教有(品格);


第三,在学的方面要做到学知(知识)、学会(能力)、学有(品格);


第四,在效果评价方面要做到测知(知识)、测会(能力)、测有(品格)。


2、“学改工程”的根本目标


学改工程的根本目标首先不在于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有多大提高,而在于是否“学会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高低。大学教育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中具有过渡性,即从接受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小学教育算起)到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从实践学习提高。过渡性就是从他主性学习走向自主性学习。信息化时代人的一生总体上要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3、学改工程可以缩小我国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差距


我国教育至今仍受传统教育思想控制。普通教育不管进行了多种改革,但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高等教育也基本上没有摆脱应试教育、被动教育的阴影。缺乏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创新精神得不到激发。这正是我国教育与现在教育的根本差距所在。因此,必须克服困难把学改工程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以求教育质量得到根本性提高。


(七)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以及评估工程项目(略)


三、实施质量工程的若干政策保障措施


(一)新建院校没有像老院校那样,在20年前开展过教育思想大讨论。新建院校要把这一课补上。就是说,要从学习和转变教育思想入手、起步。


(二)要认真学习教育四法:教师法、教育法、高教法、职教法。学习如何依法治校、依法教改。


(三)大力组织,积极开展教育研究活动。没有立项的专题教学改革研究工作,仅仅依靠行政管理是无法深入开展质量工程的。


(四)国家及省实施质量工程是有立项经费支持的。一般新建院校是无法取得国家和省的立项经费支持的。因此新建院校要自费开展质量工程建设。


(五)新建院校开展质量工程的过程就接受评估的迎评促建过程。可以把两个事情结合起来进行。


(六)在实施质量工程的过程中要加强校内组织建设和管理工作。特别要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从中选择、培养自己的教学及教学管理骨干队伍。


以上是我院实施质量工程的规划纲要。我们通过上下结合把总体规划和具体立项质量工程结合起来。具体的立项工程实施方案及其进展随后再报。



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


二〇〇八年六月三十日